新年伊始,決定發掘新的登山路綫。離家不遠的龍山在網上也有些討論,雖然不是官方路綫,但難度對我來說應該可以應付,就決定挑戰一下。從家裏出發,有一次正是木棉花盛放的日子。
沿馬路朝「塘坑配水庫」進發。
第一次來時天空藍得令人心情歡暢。
馬路盡處就是配水庫入口。
當然配水庫不會對外開放。
目標路綫是旁邊闢出來的小路。
沿鐵絲網向山上攀爬。
第一次初時走錯路,在分叉口向右走。結果找不着上山的路,給蔓藤添了幾道血痕。
中途有兩座紅褐色的電線桿。
往左邊的走才是對。
走到這來豁然開朗。頂尖上的電塔就是第一個指標位置。
由這裏開始便再沒樹蔭了。
就算不是指定路綫,只要朝着電塔走就對了。
中段位置回頭一看已經可以飽覽粉嶺一帶的鬧市。
蓮塘口岸一帶規劃過來,新建的單車路綫聽說很受歡迎。
有不少芒草。
就算不能遠行,沒想過在香港拍拍芒草、電塔也相當有趣。
明明是熟悉的社區,從高點俯瞰又是另一面貌。
抵埗!
說真的,在倘大的電塔下拍照是第一次。
行山客都愛把石塊堆起來。
走過幾次這條路綫,同行的不多,有的大多是小情侶,和全副武裝的老外跑山客。
可這裏並非龍山之巔。後方才是龍山的主山脊。
更有趣的體驗就是可以在更高的位置觀賞電塔!
電塔變得越來越小。
來到了副峰大嶺。
測量柱自然又是另一個熱門打卡位。
標高360米的柱子下是昔日英軍的偵察堡。
怕蚊子多,沒有探進去。
更廣濶的景致就在腳下。
小時候來拜年時,伯父家還是一片農地。能變成都會區的真的話真的是匪夷所思…
網上說龍山有五頂,我也沒太花心思去找這五頂,隨心意走。就愛在崖邊拍照。
戴口罩的時期也愛來。超爽…
時間充裕的就坐着聽歌…
感覺是該走時就往向山下走。
沒走過的路綫還有不少,這龍山可以再來。
最妙的地方是由這裏可以走到熱點的響去。也就是說由家裏走流水嚮原來不用三小時!
會路過偵察堡另一個出入口。
不過下山的路段碎石多,段差也大,要留要。踏進郊野公園時,雙腳有釋放的感覺。
也趁機賞賞落羽松。入冬就失色多了。
但還是惹來cosplay客熱拍。
初冬時天空之鏡還可。
比起高峰期人少多了。
無定飛環從現江湖。
有次來時,水塘幾近乾涸了。
這輩子有看過水塘底嗎?
塘底的枯木意境不錯。
拍了幾張見證一下。
在塘底直接走回郊遊徑去,從百花魚藤底看見了不絕的遊人。
生活的new normal都漸成正常了吧。花期依舊…
※番外篇│皇后山印度廟
一般都是在流水響水塘的廻旋處坐小巴回粉嶺去。但高峰期時大排長龍,結果這一天就途步下山去,順道一探渴望己久到想探索一下的皇后山印度廟。
在新公屋地盤入口處旁邊就是通往這廢棄廟宇的小路。只要跟着人潮登上小山坡就是了。在香港有着這樣獨等外型的建築只此一家。難怪網上發起了不少保育這廟的聲音。我也就趁這一帶變天之前一定要來一趟。
等了半天,噪鬧的大媽還在喜孜孜的逐一拍攝造型照。
跟其他人一樣,先在外圍逛逛看。
後方就是通往昔日軍營的通道。有好幾齣電影也曾在此取景。
還是到廟內去看看。內裏的構造稜角分明,但最令人稱奇的一定是裏邊的採光。
六角蓮花型的建築,除了東南方一邊之外都皆了一扇門戶和小窗。
當天剛好陽光充沛,射進了一道炫光。
十分奇幻。
據說廟宇是由當時駐守的尼泊爾啹喀兵興建的,1996年撤走之後就就荒廢了。現時列為三級歷史文物,希望得已活化過內融入到將內的皇后山邨去成為一個休閒設施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